大夏河,古称漓水,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麓,南源桑曲却卡,北源大纳昂,汇流后始称大夏河。《水经注》载:“漓水导源塞外羌中”。《汉书·地理志》载:“其水出西塞外向东北流”。大夏河纳百溪汇万泉,源远流长,主要源流有来自桑科草原的桑曲河,还有来自甘南黑措的格河,在流经甘南夏河县清水峡后,告别诗意的甘南草原,冲出土门关,入境河州马集,然后,南汇多支坝河,北汇漠泥沟河,至双城,槐树关河从南注入,老鸦关河从西注入,河水流量愈来愈大。再向东北流入城后,有牛津河与红水河分别从东西两侧注入,再向东北过泄湖峡转向西北,在喇嘛川汇入黄河。大夏河全长160公里,流域面积7000平方公里。
相传,在大禹凿湖以前,大夏河谷是一个浩渺无际的湖泊,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看到此景,遂凿开泄湖峡,放水入黄河,形成了宽阔平坦的枹罕川。明代嘉靖时《河州志》记载:“河州,古为湖也,禹凿之,湖水泄之于河。”所以,这里史称河州,取大禹导河之州的意思。枹罕川又以河州城为中心,上游称西川,下游称东川,籍于大夏河的滋养,东川西川皆富庶。
泄湖峡位于枹罕盆地东北角,现在是东乡族自治县河滩镇小庄村、东塬乡塔山村与临夏县河西乡桥窝村、安家坡乡北小塬村的交界处。泄湖峡全长约5公里。大夏河入老虎口,与泄湖峡出口落差竟达百米,河水湍急,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奔腾而下。峡谷最深处约30米,两岸峭壁如削,巨石嶙峋,鬼斧神工,水流澎湃,轰鸣如雷。两岸树木葱茏,汇集成险、奇、秀的景观。
在明代,泄湖峡(泄湖雷鸣)与土门关(土门带险)及积石峡(积石神功)、宁河滴珠崖(悬壶点漏)、河州凤凰楼(高岗凤楼)、河州白石山(露骨积雪)、宁河松鸣岩(松岩滴翠)、茅陇峰(茅陇飞瀑)一道,被誉为“凤林八景”。
泄湖峡桥又名“禹置桥”“双河桥”,位于河州城东15公里处,临夏与东乡交接处的泄湖峡口中间的河段上。桥址距上下两口各约500米,建于明宪宗成华十四年(1478),河岸为天然岩石,陡峻如削,峡深约30米,岸宽14至20米,大夏河水由深谷倾泻而下。由桥过河东行入赤沟,上山经何家山、窝连、柳树湾而达锁南坝,尔后东行经唐汪川至兰州。明代嘉靖年间的临洮通判,监牧河州仓刘承学路过此桥时也曾写诗抒怀:“两山开处泄湖桥,大禹神功迹尚昭。二水会同直北注,一湖容纳转东潮。山当峡处流如箭,水遇石时响似妖。不但声闻夷虏恐,还分余派润枯焦。”
大夏河跌跌撞撞冲出泄湖峡,在投入黄河怀抱之际,深情地留下一片肥沃之地——河州喇嘛川。喇嘛川,便是大夏河的回眸一笑。
喇嘛川又以河为界,分为河东、河西,河西狭而短,河东则阔而长。自明代以来的五百多年间,在大夏河与黄河深情拥抱之处的喇嘛川莲花寨渡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要津,从河州北路通往兰州、凉州、西宁等地必经此处。境内的东干渠,历史悠久,据《东乡县志》记载:“成化四年,大河川(喇嘛川)前渠自张家咀续修祁杨,全长10华里,灌地千余亩”。老官渠,又称祁杨三毛渠,从喇嘛川瓦房渡口引大夏河水。经张家咀至祁杨、盐场等村。清道光年间,修新官渠,民国时开辟了永乐东干渠,现河滩东干渠前身。自清至民国时期,黄河沿岸红崖子、扎木池还设置了5处翻水车。有水车处,沙渍变膏腴。历史上,这里的西瓜久负盛名,还有籽瓜、香瓜、南瓜、蜜桃、枣等,都享誉河州。喇嘛川以其便利的水路运输,成为粮、油、瓜、果的集散地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国家在黄河上游兴建刘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后,水库淹没永靖、积石山、东乡、临夏等县耕地7255亩,移民6000户,3万余人。1966年,根据中央要求,临夏州本着边生产、边建设、边安置的精神,认真贯彻以生产为中心、以建房为重点的方针,本着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的原则,采取近迁、后靠、分散插队和集体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分四批一次性安置了喇嘛川库区移民。同时,对行政区划做了必要调整。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均以水为界,隔河相望。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喇嘛川河西与莲花码头通了路,可以通过渡船去往永靖三塬。喇嘛川河东也沿着水库边,打通了折达公路,喇嘛川的血脉才算疏通。折达公路起于临夏折桥,沿着大夏河,穿越东乡河滩镇,接通了国道213线和国道109线,全长77公里,虽然设计时速只有40至60公里,但河滩镇有了新的出路,喇嘛川迎来了新的机遇。
大夏河,从山岭到草原,从峡谷到平川,是西羌的河,鲜卑的河,吐谷浑的河,吐蕃的河,炎黄的河。沿岸的人们,或牧一群牛羊,或屯一片田地,逐水草而居,享河流之润泽。喇嘛川,是大夏河的回眸一笑。
喇嘛川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润,民风淳朴。这里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境内桃林椒林遮日,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微风过处,花香、椒香沁人心脾。随着折达公路的改造升级,随着兰合铁路的开工建设,随着新时代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喇嘛川了迎来新复兴和崛起的新机会,大夏河的回眸一笑也将更加甜美和迷人。
作者:黄河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