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在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州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王荣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近期,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州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扶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以下简称旅游扶贫)。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既能发展乡村经济,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村的城镇化建设,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按照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旅游打造成“百亿元产业”的目标,全州上下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全力塑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花儿临夏”旅游新形象,坚持“景区大旅游”与“乡村小旅游”一起抓,把旅游扶贫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挖掘特色优势,壮大乡村旅游,提升临夏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一、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临夏是“中国彩陶之乡”和“中国花儿之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全州已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黄河三峡、松鸣岩—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两个核心景区入列全省20个旅游大景区,以河州花儿、河州砖雕、民族建筑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刘家峡、松鸣岩、太子山为主的绿色生态文化,以马家窑彩陶为主的史前文化,以古生物化石、恐龙足印为代表的物种演进文化成为主打旅游品牌,一个全域型、全季节旅游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花儿临夏”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向往、令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全州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州委确定的“百亿元产业”目标,重点在深化景区改革、实施旅游项目、举办特色节会、拓展客源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完善旅游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同步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全域全季节旅游,全力塑造“花儿临夏”旅游新形象,初步形成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通过举办牡丹文化节、杏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等多项特色节会活动,壮大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以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为代表的城郊乡村休闲旅游片区、以永靖县太极镇为代表的乡村体验、田园采摘旅游片区、以和政康乐太子山麓花海观赏为代表的生态体验旅游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主骨架已经逐步形成,经济效益开始显现。特别是张学友演唱会、临夏国际美食民族用品博览会暨全国名优风味小吃大奖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临夏段比赛、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等大型节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周边省市县的大量游客,旅游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有力带动了商贸、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2017,全州接待游客158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0.3亿元,分别增长42.87%和46.3%,两项经济指标增幅全省排名第一;今年前10个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0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4亿元,两项指标增幅继续居全省第一。
二、旅游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大力帮助下,州委、州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七个一批”要求,举全州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全州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3.36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6.05万人,累计减贫47.31万人,年均减贫近10万人,其中2017年减贫7.63万人,临夏市已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42.21%下降到14.82%,下降27.39个百分点。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底的3167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6203元,净增3036元、年均增长14.4%。这其中,就有许多贫困群众通过吃旅游饭,实现了脱贫、走上了致富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生活体验游,以草莓、杏子、红枣采摘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采摘游,以走进田间地头、感受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田园休闲游,正在临夏州兴起,全州共形成旅游专业村14个、农家乐790户,带动就业2.1万人。部分重点旅游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和天然气入户,乡村整体环境大幅改善。
一是借农村“三变”改革东风,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针对群众土地分散种植经营效益不高的实际,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带农户”的模式,积极鼓励群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得到快速发展,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如临夏县通过“花海+乡村旅游+扶贫”的模式,因地制宜,引导企业流转土地1430多亩,建成梦幻花海等四处乡村花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游览观光。乡村花海积极吸收农村贫困劳动力,共解决近500人就业,带动贫困户200多户,800多人脱贫。和政县华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和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流转坡耕地、三荒地1360亩,发展马鞭草等观赏性花卉的种植和特色养殖。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被流转土地的农户,除了每亩收入600—800元的土地租赁费之外,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在其中从事畜禽饲养、栽培管理、除草防虫等工作,每月可实现务工收入2000元左右,带动500多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使300多户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之路。积石山县依托民俗村景区发动民间投资,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形式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创建了300亩的石海花海,参与农户70多户,带动贫困户20户,探索了旅游扶贫路子。
二是发展乡村院落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全州已发展790家农家乐,其中星级农家乐136家;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从2015年的427.83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615.26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7.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09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0.25%和25.4%。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全村共有12个社、685户、3290人,东乡族占79%,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867人,全村共有土地1147.69亩,人均0.32亩。该村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地理优势和东乡族群众擅长饮食制作的手艺,把发展农家乐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村院落经济,成立了临夏市折桥镇农家乐协会。全村现有108家农家乐,从业人员1千多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额2500多万元,净收入1千多万元。农家乐大多雇佣亲朋好友、近邻群众,人均月工资2000-3000元,使贫困群众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和政县按照“山水和政、冰雪和政、绿色和政、美丽和政”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家乐120多家。全县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万多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280多户1500多人脱贫。永靖县制定旅游扶贫农家乐建设标准,实施旅游扶贫农家乐建设奖补工程,对35户建档立卡户给予了每户3万元的财政奖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万人,162户、648人实现脱贫。积石山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依托大墩峡4A级景区市场,抓住农家乐、田园经济这个中心,动员支持农户创办农家乐、开展农家体验旅游,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墩峡景区去年接待游客83万人次,今年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74.67万元。在景区门口为周边群众划定经营摊点,20多户农户开起了旅游经营小摊生意,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景区的发展对周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大河家镇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大河家区域30余户农家乐、10多家宾馆、10多家保安腰刀等旅游商品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三、旅游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明确旅游扶贫科学发展的思路,加大项目建设。州委、州政府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规划,先后印发实施了加快乡村旅游和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建设旅游强州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旅游首位产业的思路举措。州人大出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立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注重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依据地域空间特性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完成了《临夏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临夏旅游百亿元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黄河三峡、太子山—莲花山两大旅游区总体规划,围绕临夏市旅游中心区“一心联中”,沿山顺水自驾游风情线“一线串联”,北部黄河三峡板块、南部太子山板块“两极联动”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甘肃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重要旅游节点。二是配套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正在编制《临夏州旅游业“一县一品”发展规划》,突出以山为脉,以松鸣岩—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大景区为依托,构建太子山·莲花山生态文化旅游带;以水为脉,永靖县、积石山县、东乡县、临夏县同步动作,整体推进黄河三峡百里景观廊道建设,实施黄河三峡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以路为纽带,建设康乐莲麓至积石山大河家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带动沿线群众端旅游饭碗,走致富路。永靖县在科学编制《黄河三峡大景区建设性规划》《黄河三峡大景区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同步编制旅游扶贫重点村的《乡村旅游项目扶贫规划》,做到了旅游专项规划与农业、城市、国土、生态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与旅游发展规划相适应。积石山县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工作的一个重点,融入到全县旅游的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沿山”和“顺水”两个旅游带,形成了壮大存量景区,发展增量景区、辐射带动乡村旅游的旅游发展思路。先后修编《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沿黄旅游带规划》、完成了《大山庄峡景区概念性规划》《积石山扶贫攻坚旅游业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内容融入到全县的旅游扶贫工作中。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6年起,州上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州级财政每年投资1000万元,重点支持县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州一批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两年共实施旅游项目142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9.6亿元,相继建成了黄河三峡自驾游营地、松鸣岩艺术小镇等65个旅游项目,制定了新三年“旅游厕所革命”建设管理方案,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二期、刘家峡太阳岛旅游水镇建设项目等58个在建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临夏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两年共争取到1500多万元资金,近专项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
步增强
(二)以点带面,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扶贫景区。按照全省百个重点景区“235”布局安排,结合发展实际,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和完善提升了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积石山大墩峡两个特色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八坊十三巷景区成为我省新的地标,大墩峡景区已成为我州首个四季旅游景区。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按照 “复古复原、修旧如旧”的方式、“文化为先、利民为本”的原则,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保护建设和参与体验式文化旅游等保护开发模式,重点突出八坊回族文化的实质性、自然性、特色性、历史性和差异性,重视原生态传统文化的永续价值,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清真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经过近四年的投资建设,一个“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网络式旅游脉络、文旅大区域格局已经形成,八坊十三巷已成为临夏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带动了临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能给群众带来切身利益的富民、利民工程。截至目前,总投资达4亿元,撬动民间投资2亿元,旅游人数达31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13.8亿元,解决就业近1000人。临夏市南龙镇马家庄村众兴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以群众投资入股的方式,实施旅游+扶贫+富民项目,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鼓励118户群众入股参与分红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户63户,引进国家级马术表演团队,打造了集马术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马术演艺游乐园,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创业平台100多个,有力推动了该村的脱贫攻坚进程。康乐县委托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竹子沟观光牧场,是一个以牛文化为主题、休闲体验为核心,建成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景区已成为康乐县的一张旅游名片。2017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60万元。景区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附近群众从土地流转、经营电瓶观光车、农家乐、农家旅馆、销售自产农特产品、开展骑马服务等项目中受益。据统计,电瓶观光车每户分红3000元;开展骑马服务户均收入1.5万元;经营农家乐户均收入2万元;带动旅游从业人数100多人,从业农民年均收入6000多元。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扶贫工作互动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帮扶。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基础。临夏市八坊牛文化产业园利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产业园结合“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八坊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为基础,以肉牛养殖、育肥为核心,借助国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契机,在大幅提升生产原料保障供给能力、延伸高科技新型产业链条的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畜牧产业,流转344家农户的土地650亩,每年企业支付养殖基地土地流转使用金128.95万元,平均每户增收3750元。直接带动了周边3600多家农户发展畜牧养殖,解决了24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成立了“牛乐园精准扶贫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对周边三个村贫困户富余劳动力采取“一户一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扶贫,通过开展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及其他农村实用人才专业培训等方式进行智力扶贫,共计培训畜牧养殖、农业种植、农村实用人才420多人,带动精准扶贫户就业21户,解决145名群众就业,平均每人年工资待遇在2万元左右。今年,与多个村签订了精准扶贫帮扶协议,共吸收精准扶贫入股资金250万元,采取按年入股本金10%的固定分红比例进行保本分红,每年向精准扶贫户支付分红资金25万元,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积极将旅游与农业生态联姻。积极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临夏县坚持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引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动作、群众参与”的现在农业发展模式,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企业,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临夏百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以农村“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全面推进产城景旅互动、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集中流转北塬片土地2000多亩,建设生态蔬菜园、育苗中心、油桃基地、露地蔬菜基地等生产基地,推动全县设施农业的提质增效。在北塬、先锋、土桥等乡镇新建钢架大棚365座,三代日光温室100座,连栋温室3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蔬菜、油桃等种植,建设集特色种植、生态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并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栽植油桃、樱桃2000亩,种植油葵、鲜食豌豆、露地蔬菜等1500亩,打造了休闲、观光北塬新型产业。目前,园区内绿色蔬菜、特色林果、畜牧养殖、生态旅游四大产业颇具规模,实施了塬头观光、观赏性花海、生态公园等一批旅游景观工程,建成了北塬人家等一批特色农家院,旅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已成雏形。永靖县把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作为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有力举措,建成了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8个蔬菜生产基地,倾力打造特色农业优势产品,积极鼓动群众发展休闲农业采摘、农趣体验、餐饮住宿等旅游项目,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每年举办黄河三峡草莓、珍珠西红柿、红枣、苹果、核桃采摘活动,吸引了兰州及周边省市的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扩大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东乡县唐汪镇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体验,建成百年古树区、后滩花海、红塔寺等三个景区和23家高标准“农家乐”,今年举办的唐汪杏花旅游节和唐汪杏子采摘月系列活动,游客数量达12万人。
四、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由于乡村旅游多是依靠自有资金开办农家乐,开发地点一般都在近郊和农村,致使农家乐档次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
(二)产品形式单一。乡村旅游还处在农家乐形式的初级阶段,大多都是低端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许多农家乐只能提供一般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却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族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文化品位和个性化特色。
(三)服务水平不高。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
(四)管理不够完善。在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州、县(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农家乐实施全面而规范的管理。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有时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
五、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的主攻重点。重点支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和政松鸣岩、永靖黄河三峡、积石山大墩峡、康乐竹子沟等重点景区加大建设力度,加快黄河三峡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通过培育龙头景区,促进周边交通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带动景区周边乡村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等方面实现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景区项目建设与经营,鼓励周边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通过多种方式吸纳贫困户从事景区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景区游览服务等工作,让景区建设成为促进周边村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周边村镇农户脱贫致富的核心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要积极争取省上支持创建旅游专业村。深入挖掘我州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的旅游价值,通过城镇延伸、农业观光、产业融合、创意创新等方式带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抢抓省上重点支持“两州一县”及18个深度贫困县1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机遇,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对乡村客栈、民族民居、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进行改造,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三)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家乐。紧紧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对砖雕、雕刻葫芦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及合理利用,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通过“三变”改革入股经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四)要加强旅游人才技能培训。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家庭经营、就业创业、电子商务、实用技能,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教学资源,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子女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