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位居黄河上游,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2020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着眼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甘肃战略定位,提出深入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2023年9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翟建军介绍相关情况。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构建政策体系、强化项目资金支撑,报告指出,《规划》实施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扎实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由常务副省长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率先在黄河流域9省区成立专职机构,扎实推动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先后召开7次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统筹推进重大事项,为推进实施《规划》提供坚强体制机制保障。印发实施《甘肃省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等文件,高位高效推动《规划》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
强化规划引领,全面构建政策体系。按照国家要求和省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在制定出台《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完成全省“1+N+X”规划体系,为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提供规划政策支撑。“1”即2020年12月在沿黄9省区中率先印发的《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N”即黄河流域9市州及兰州新区规划,已于2021年6月底前全部印发实施。“X”即“十四五”实施方案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安全保障、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高质量、能源转型发展等9个专项实施方案,2021年底已由相关专责组组长单位陆续印发实施。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政策规划体系构建转向全面落实和重点项目推进实施阶段。202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3年7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这是我省首部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基础性、综合性重要地方性法规,为规范有效贯彻落实《规划》提供了法治保障。
聚焦政策导向,强化项目资金支撑。为加快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围绕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及省级《规划》,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为重点,积极谋划申报了一批黄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文旅基础设施等项目,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带队赴国家部委及流域管理机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予以倾斜支持。近年来,累计争取国家下达黄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31.5亿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7.4亿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2.4亿元。在省级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加大对黄河项目的支持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安排省预算内基建资金1.48亿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6亿元。重点支持兰州市城区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玛曲县湿地保护与修复、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首曲文化公园等一大批生态保护修复、污染综合治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祖厉河流域综合治理首次纳入全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二批试点,实现我省该类项目零突破,为推进实施《规划》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和资金支撑。
报告显示,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及我省《规划》,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水安全保障、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等重点任务均得到落实
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积极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和退化草原治理改良等项目,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轮牧措施,草畜平衡基本实现。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甘南州累计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万亩,保护天然林647万亩,净增绿化面积70万亩,甘南森林蓄积量达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01%,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十年来的峰值,湿地保有量面积达到633万亩,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125.2亿立方米,黄河水量补给大幅增加,“黄河蓄水池”作用不断增强。加强渭河、洮河等黄河重要支流河源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河流发源区和流经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快子午岭、小陇山、关山林区森林质量提升,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提升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
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组织修订《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重点,系统谋划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等工程。“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各类淤地坝249座,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127座,新修梯田89.96万亩。围绕泾河、渭河、马莲河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以沟道坝系、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防治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2020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9.95平方公里,保护塬面982.65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双降”。定西市安定区、天水市秦州区、平凉市泾川县先后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庆阳市清水沟小流域治理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立足完善全省水网体系,积极推进黄河流域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引洮二期骨干工程及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成通水,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投入运行。白龙江引水、引大延伸增效、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积极配合国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工程前期论证工作。2019年以来,黄河干流累计治理河长272.7公里,主要支流累计治理河长584.5公里,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47个,沿线的兰州等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汛能力不断提高。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全领域深度节水控水,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行动。
持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推进,统筹黄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聚焦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尾矿库污染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各项任务落实,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有序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黄河流域57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兰州等4个市州18条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等级,对黄河流域38座尾矿库综合评估,对66座尾矿库开展环境隐患排查。经过努力,2022年黄河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甘肃亮丽名片。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国家所需、甘肃所能、未来所向,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实“五量”文章,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以兰白两区为支撑的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园区,重点实施兰州石化公司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等一批代表性项目。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陇东现代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截至8月底,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434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57%,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积极打造“三廊六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加快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谋划做好G0611张汶高速赛尔龙至郎木寺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沿黄公路等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改善黄河干流部分河段通航条件。中兰铁路、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兰合铁路、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加快推进,平庆铁路可研获批。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推进“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
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积极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政古动物化石研究和展示中心、甘肃省博物馆扩建、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青城古镇非遗馆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组织开展了全省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了《黄河流域甘肃段文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版了《黄河文化遗产——黄河左近地区史前考古调查报告》。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古建筑、石窟寺等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要建设内容F901对外试开放,《四库全书》文献数字化工作全面完成,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传承弘扬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大力推进黄河文艺精品创作,支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国家经典剧目“走出去”,精心创排《八步沙》《大禹治水》等影视作品和一批黄河主题舞台艺术精品。打造“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亮丽名片,推出一批黄河旅游主题品牌和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我省黄河文化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深化对外开放交流合作。2023年8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与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在甘青交界处联合调研,共同谋划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两省召开深化合作座谈会并签署“1+1+3+10”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签署跨界水体监测信息共享协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2021年7月,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与四川省省长黄强在甘川交界处共同调研,两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若尔盖国家公园、西成铁路、陇电入川等重大事项落实,经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意,甘肃省政府印发了《若尔盖国家公园(甘肃)创建方案》。我省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签订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强化跨省界河流管理保护。与四川、宁夏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两省区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内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山东共同推进东西部协作、陇电入鲁工程等重大事项。成功举办第四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合力奏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健全区域协同协作机制,推进中欧、南亚、中亚班列建设,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显著变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扎实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指出我们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加力推进解决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我省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特征明显、历史欠账较大,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影响,我省沿黄谷地人口集中、产业密集,部分工业企业距离河道较近,水环境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各地财力有限,在环境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污水收集覆盖面小、收集率低,部分城镇地下管网年久失修、雨污混流、联通不畅、处理能力不足。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及支流生态水量不够稳定,季节性变化较大,枯水季易出现水质超标等问题。
水资源不足的制约日益凸显。我省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年均水资源量仅有289亿立方米,排全国倒数第4位,年均降水量277毫米,仅为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3%,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的50%和25%。按照国家确定的用水指标,2030年我省可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为125.63亿立方米,但在2022年用水总量已达112.88亿立方米,同时受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制约,剩余的用水空间非常有限。我省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黄河流域集中了全省83%的人口和74%的GDP,而水资源量仅为44%,产业发展及城乡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影响着转型发展、招商引资以及产业布局。
资金投入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全省财政自给率低,金融支持、撬动社会资本难度大,地方自筹资金落实难度较大,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同时,我省作为黄河上游地区,在水源涵养、生态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建立黄河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生态价值测算和补偿范围、标准、方式不够明确,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仍在磋商,距离真正意义上形成和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定差距。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加快推动国家《规划纲要》和省级《规划》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定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围绕建设山川秀美幸福美好新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持续谋划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推进实施“三北防护林”重点防沙治沙工程,加大林草修复治理力度,科学推进黄土高原国土绿化。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加大对超载过牧等问题整治力度。紧盯农业面源、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和尾矿库4类污染源,持续加大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力度。坚决打好水源涵养主动战、水土保持阵地战、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紧紧围绕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打造健康美丽幸福河湖。着力构建全域水网格局,有序推进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引大延伸增效工程等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八七”分水方案)》调整等相关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黄河水量分配指标倾斜支持。
加快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推进“四强”行动、做深做实“五量”文章,推动工业经济加力提速、“三农”工作加力提效、招商引资加力提升、项目建设加力提质、消费扩容加力提量、民营经济加力提档、民生保障加力提标。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深入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展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完善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区域对内对外快速连通,推进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段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努力建设黄河上游交通生态廊道,加快构建以兰州为中心辐射流域内主要城市的快速交通网。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甘肃)节点和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兰合铁路、西成铁路、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平庆铁路。
加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力度。统筹保护与开发,科学抓好黄河文物抢救性、预防性、数字化保护,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和古建筑、石窟寺等各类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内涵,扎实推进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和传习展示基地建设,全面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不断完善甘肃非遗大数据。持续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强化文旅融合发展,做足“旅游+”文章。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和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大黄河题材艺术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加强黄河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平台,持续提升甘肃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彰显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进一步吃透用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坚定不移执行规划,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贯彻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后续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报告分析科学、总结到位。表示赞成。”在9月26日上午的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对报告给予好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现代化中国建设制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黄河保护法和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之际,省人大常委会选择听取审议关于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节点恰逢其时。我省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河国家战略和黄河保护法,制定修改了一批生态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了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焯作了题为《围绕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以高质量立法助力美丽甘肃建设》的交流发言,我省的这些做法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的充分肯定。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要进一步吃透用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按照规划办法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报告中提出我省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受“八七”分水方案制约,剩余用水空间非常有限。建议积极治理好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增加可用水资源量。相关部门要研究如何科学利用和解决不同时空、不同地域水资源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缓解缺水问题。研究解决好以风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以抽水蓄能为代表的储能用能设备之间的转化问题,抓紧总结好的经验,进一步找准问题,推动我省产能用能关系转变。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黄河流域安全保障水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对此,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结合我省财力不足的实际,及时向国家反映建议,积极督促沿黄省份完全落实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贯彻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后续工作。
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大甘肃黄河流域矿区综合整治力度,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甘南、兰州、白银、平凉、祁连山等地历史遗留矿山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强化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举措,及时修复生态和治理污染,停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鼓励尾矿综合利用,努力达到绿色矿山要求。